中国的扩大开放进一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4月17日,国家发改委介绍称,发改委正会同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大幅度放宽外商投资准入,相关文件将于今年上半年尽早公布实施。
同时,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取消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时间表。
发改委指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5年的过渡期,将帮助汽车工业逐步做好准备,应对挑战,积累经验。
有观点认为,中国宣布开放股比与近期中美“贸易战压力”有关,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的“让步”。但回看中国以往的汽车产业政策可以发现,这些扩大对外开放的措施是中国从自身利益出发自主酝酿、推进已久的。不仅不是“让步”,而且是中国实力增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体现。
实力增强促开放
199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汽车产业政策》,其中明确规定了汽车合资股比限制:汽车整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同时,同一家外商只能在国内建立不超过两家生产同类整车的合资企业。
之所以做出上述规定,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中国自主汽车工业不受外资市场冲击,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当时中国汽车业可以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提升竞争力。
但后来的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自2009年起中国一直位居世界汽车第一大市场,中国自主品牌也获得国内外市场认可。
另外,对于此前规定的车企股比限定问题,美方提出了强烈质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中国调整的步伐。
实际上,对于放开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国家此前已有时间表。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在2016年4月中国汽车论坛闭门峰会上透露,“长则8年,短则3-5年就会放开”,这是中国首次透露汽车合资企业股比放开的时间表。
当时苗圩还强调,中国汽车企业要抓紧提升品牌竞争力,以应对未来出现的外资控股乃至独资车企的竞争。
2017年,合资股比限制政策开始松动。去年4月,《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同年6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取消了对汽车电子和动力电池的股比限制以及放宽纯电动汽车合资企业限制。直到当前,相关政策正式推出。